“基层强则国家强,基层安则天下安”,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换届工作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巩固、关系民生福祉保障、关系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,“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”,为社区换届划定了“为民”主线。做好这项工作,需以“选育管”全链条发力,锻造政治过硬、心系群众、善作善成的社区干部队伍,让换届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。
“选”准民生“领头雁”,夯实换届硬根基。社区“两委”是联系群众的“桥梁纽带”,选对人才能办对事。要聚焦“新鲜血液”储备,把35周岁以下青年党员、本土大学生党员、退役军人党员等群体纳入后备人才库,动态更新、跟踪培养,打破身份、职业壁垒,让懂治理、爱社区、肯实干的“千里马”脱颖而出。更要坚持“群众路线”选干部,通过“院坝座谈”“入户走访”“民情问卷”等方式,看干部是否常坐“居民板凳”、常听“家长里短”,是否能解决“买菜难”“停车挤”“养老愁”等实际问题,真正把“群众信得过、靠得住”的党员骨干选进班子。
“育”强治理真本领,激活履职新效能。选得优更要育得强,社区干部培养需走“精准化、实战化”路子。要紧扣“基层治理需求”设计培训体系,针对正职干部强化“统筹协调、应急处突” 能力,围绕“怎么带队伍、怎么解难题”开展专题教学;针对副职干部聚焦“民生服务、网格管理” 等专项技能,让培训内容 “解渴管用”。要构建“理论+实践”双轮驱动模式,理论学习突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基层党建政策法规,让干部吃透“上级精神”;实践锻炼把课堂搬到老旧小区改造现场、矛盾调解一线、便民服务窗口,组织干部参与“党员先锋岗”“志愿帮扶队”等实践活动,在“处理邻里纠纷”“代办老年证”“组织社区活动”中,练就“政策翻译官”的解读能力、“矛盾润滑油”的协调能力、“居民贴心人”的服务能力。
“管”出担当实干风,织密民生幸福网。好干部既要“选出来”,更要“管出来”,管理机制必须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要打通“激励通道”,打破职业发展“天花板”,探索社区干部与街道、区级单位人才流动机制,建立“一人一档”动态考核档案,把“群众满意度”“民生实事完成率”作为评优评先、晋升提拔的硬指标,让干得好的党员干部“有奔头、有干劲”。要健全“监督闭环”,推行“民生实事清单”公示制度,将物业费收缴、环境整治、养老服务等群众关切的事细化为“任务表”“时间表”,定期在社区公示栏、居民群“晒进展”,邀请党员代表、居民代表参与监督。可创新“履职画像”数字化管理,用“矛盾化解率”“便民服务次数”“党员作用发挥度”等数据说话,倒逼干部把“为民承诺”落到实处,让“躺平者”无立足之地。
社区换届不是“一阵风”,而是“长效治理”的新起点。以“选育管”为抓手推进换届工作,既要换出“政治强、作风实”的好班子,更要构建“留得住、能发展”的好机制。要通过换届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,让社区党员干部成为“行走的民生服务员”,让每一个网格都建成“红色堡垒”、充满“红色温度”,让居民的“柴米油盐”有人管、“急难愁盼”有人解,真正让社区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“幸福港湾”,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写下接地气、有温度的“民生答卷”。